再論死亡
有位合唱團的朋友,0519周日的凌晨死亡,死亡過程我不想重述,原因也不想推測,此篇文章是針對某些臆測做感想。
人是社會性的動物,所以死亡不是像昆蟲樹木一樣,怦然倒地或者無足輕重。每個人生命的消失,都會在活人的群體中,造成或多或少的漣漪或破裂。更何況螻蟻或且貪生,樹木搞不好也一如阿凡達般互通訊息。
就社會學的角度而言,個體死亡的定義是,當想念你的人都肉體消滅時,你才真正的死亡。如果你持續的影響著後代,你就達到永生。一如孔子耶穌,一如登山界的李小石。
所以我的父母,在我等子輩孫輩未死盡之前,他還活著,活在我們心中,影響著我們基本的言行。
所以我等也是父母身分的人,就要戒慎恐懼,深怕自己生命中重大的決定,影響子女一輩子。
自殺,就是最不好的示範。
人生,就算現代物質條件如此豐沛,苦仍多於甘。生老病死,沒人能替你分勞解憂,每個人對此的感受與承受都不同,只有蹤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懼。忘了哪本佛經說的故事,黑白二鼠在井上輪流嚙食,隨時會讓生命之繩斷裂,墜入魑魅魍魎的井底,我等凡夫俗子,禱告蒼生也不可能脫此困境,不如找兩粒井邊漿果,品嚐其滋味。
如果我得了不治之疾,治療過程痛苦而漫長,又沒希望。我可以選擇自己的死亡方式與時間嗎?雖然我同意安樂死立法,但是我不贊成自己如此做,因為還要盡到對子女的責任,除非我的子女都諒解。
自殺,會讓你的子女,與你的相處關係,硬生生的斷裂,無法彌補。身為曾經是精神醫療的一份子,我讀過很多,也看過一些案例,子女在父母自殺後,終身走不出這個陰影,當面對自己認為重大創傷時,也選擇相同方式結束生命。
樹欲靜而風不止,正常的人子本來就會懷念父母。死亡本來就是彼此關係的斷裂,而自殺的斷裂,比預期死亡更劇烈,比意外死亡更劇烈,身為社會中一份子的你我,不可不慎。
如果,我真的如那位朋友般境地時,我會如現在般的鐵嘴嗎?我只能說,現在我是如此,也祈禱上主:『請你讓我免於誘惑。』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