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四節  賞鯨、溫泉、溯溪及其他


   


臺灣最先將賞鯨商業化的地方是在花蓮,臺灣溫泉少數在平原地區的也是在花蓮。[1] 本節擬將這些行業的興起與變化作描述。


 


第一項  賞鯨(民國85-92年)


 


第一目  起源(--民國85年)


 


東臺灣的外海,黑潮是由南方帶來溫暖、乾淨、快速的海水。[2] 黑潮撞擊到沿海海底沉積物,使其湧昇到海面,才有藻類、浮游生物、魚類,因而基本上、魚類與鯨豚是乘著黑潮這高速公路往北方走並路過花蓮沿海。花蓮沿岸夠深,所以很容易看到大洋生態,花蓮岸邊營養不多,所以食物鍊不強。[3] 如果把海水吸乾,看的到東臺灣外海的海床,可看的到菲律賓板塊的蘭嶼、綠島前緣,會有湧昇洋流,帶來食物,再往北就算和平海盆,能有湧昇洋流。[4] 龜山島與宜蘭陸地間,海床過平,不易有食物。所以台東要看鯨豚,要過綠島,宜蘭要看到鯨豚要過龜山島,耗時過長,使客人易暈船,成本也高。花蓮外海,如石梯港外、七星潭海域,就可輕易看到鯨豚,這種地理條件,是外縣市難以超越。[5] 加上花蓮因近海漁業不發達,不若宜蘭巾著網、延繩釣對漁源傷害大,連帶也撈捕鯨豚,使得高智商的鯨豚不敢靠近。


花蓮賞鯨的起源,需由國際保育壓力談起。隨著臺灣逐漸國際化,以前許多認為理所當然的事,逐漸因應國際壓力而改變,鯨豚的列入保育類、開始調查、強力取締,都是其中的例子。[6] 政府為了保育與資源調查,遂不斷以經費投入。[7] 最初研究的範圍以澎湖一帶,因為尋獲率不高,[8] 研究成果多以擱淺鯨豚、外國資料或方法研究為主。[9] 作家廖鴻基(以下簡稱廖)當時在花蓮以捕魚為生,[10] 對常見的鯨豚產生好奇心,民國84年(1995)初就去臺北認識了研究鯨豚的台大動物系教授周蓮香(以下簡稱周)。[11] 當年第三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在臺北結束後,[12] 需做實地參觀。[13] 但是以往研究的澎湖西南海域時間不對,怕看不到鯨豚,周詢問廖得到保證後,向公家單位借船,[14] 61819兩日在花蓮出海調查,發現大量的海豚,參與的官方與學術界人士都覺得非常的成功,[15] 也促成周與廖進一步的合作。


民國85年(1996)周與廖合作進行花蓮海域的鯨豚調查,研究計劃名稱為「花蓮沿岸海域鯨類生態研究計劃」,[16] 簡稱「尋鯨小組」。[17] 因為經費短絀,經由周介紹,自由時報主編許悔之,代表與台大動物系簽約,贊助30萬元。[18] 由廖向洄瀾電視台爭取,贊助20萬元與攝影器材與人員。[19] 此外廖又向他人借20萬。[20] 民國86年(1997)因研究成果豐碩,花蓮縣政府也贊助了20萬。[21] 為著再多募經費,還在花蓮成立「洄瀾的鯨」組織,但是並無成效。[22] 船是以「漁津六號」做為研究工具,[23] 研究期間為民國85年(1996625日 至95日 ,[24] 計畫主持人為周,船上負責人是廖,[25] 成員有潘進龍(以下簡稱潘)、[26] 廖、楊世主、[27] 姚秋如、王緒昂、[28] 陳勁曄、周等7人。[29] 出航共30次,[30] 只有3次沒有看到鯨豚,[31] 研究成果非常豐碩,[32] 尤其虎鯨隨船嬉戲錄影帶撥放時,常引起觀眾驚呼讚嘆,[33] 當時許多人因而有商業化的考量。而鯨豚的學術調查,由周等人都持續進行。[34]








[1]  另一區域是分布在宜蘭礁溪火車站周遭的溫泉,但是分佈不若花蓮瑞穗寬廣。




[2]  在臺灣東部,黑潮主流寬度110150公里,延伸至水深1公里,距岸50150公里,最大流速每小時3.6公里。戴昌鳳,《臺灣的海洋》(臺北:遠足文化,2003),頁57




[3]  民國93214日 於國盛一街自宅訪問廖鴻基。廖先生民國46年出生於花蓮,花蓮高中畢業,民國82年任縣議員盧博基服務處行政助理,民國84年為著想獲得寫作素材,而與漁民潘進龍一起捕魚,後參與鯨豚調查、鯨豚商業化至今、黑潮基金會創始人之一。現為黑潮基金會成員。此段感謝廖先生建議修正。




[4]  戴昌鳳,《臺灣的海洋》頁39。黑潮的流動可看頁56




[5]  民國921217日 於中興路住家訪問潘進龍,潘先生民國48年生於鳥踏石,自小在花蓮港捕魚,參與花蓮鯨豚調查,後從事賞鯨商業化至今。潘表示:「宜蘭因在海盆淺層,除非洋流盛,小魚湧進,不然沒有鯨豚。花蓮最多應在和平海盆,有漩渦才有養分。台東要到蘭嶼外海,所以都比不上花蓮。而屏東大鵬灣外海應有鯨豚、嘉義外海也有黑水溝,都可以發展賞鯨,優點是更靠近市場。」




[6]  其實澎湖殺海豚取肉為食,在臺灣自古以來皆如此。只是國際環保意識逐漸高漲,終於衝擊到許多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,臺灣為走入世界,無論主動或被動都要跟上潮流,殺海豚只是一例,民國82年的犀牛角事件國際壓力更大。其他如虎骨、熊膽,都讓臺灣被別國施壓。即使民國78年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,民國79年將鯨豚列入保育類也是國際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特別委員會(TRAFFIC)的壓力,但是在國際制裁前,國內少有人被法辦。本報訊,海豚逐黑潮而來 訓練牠惜無專才,澎湖所獲屬於尖嘴科 表演技藝正是這一種〉《聯合報》(台北),19750126,第03版。可知自古皆如此。朱家瑩,〈屠殺海豚 觸目驚心 國際動物專家 來華了解〉,《民生報》(台北)1990042507版。可感覺國際壓力。丁天奎,臺灣 不是國際保育孤兒〉《聯合報》(台北),19940816,第39版。丁天奎任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。說明我國政府的努力與挫折。也可參考鍾延威等,人魚百年恩怨糾葛 幾時休 牠是宿敵也是財富 但別忘了 牠也是保育動物〉聯合晚報》(台北)19930221,第04版。當時甚至有被美國施以貿易制裁的危機,在歐洲也被歐洲論壇譴責。




[7] 自民國82年(1993)起,農委會每年舉辦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,將當年資助的研究成果做學術性的發表。




[8] 澎湖除了春天容易發現海豚,其餘季節不易。




[9] 以第三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行程表來看。




[10] 同註179,廖鴻基表示。




[11]  是作家林滄鬱夫人介紹。周蓮香,留美博士,民國79年(1990)返台,台大動物系教授,專長海洋哺乳類,自79年起受受外國人感動參與臺灣鯨豚調查與研究,現任中華鯨豚協會成員。《鯨豚保育來時路》,(周蓮香,2000)。可看到周在79年的感動,影響了她以後的研究方向。




[12] 第三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,主辦單位是行政院農委會,時間是民國84615日 至16日,地點在台大應用力學系。




[13] 楊冬青,〈花蓮 發現最大海豚族群六百多隻海中飛躍福爾摩莎 得天獨厚 生態保育喜見寶藏 觀光研究 都具潛力〉聯合報》(台北)19950622日 ,第05版。


文章稱周蓮香是生態保育研討會的負責人。




[14] 船是交通部觀光局的觀海二號與省水試所的海富號。資料可參考周蓮香等,東海岸鯨類資源調查計畫第二年期末報告(臺北,台大動物系,1999年)




[15] 據周的研究室內部資料顯示,廖自民國85年(19963月起,開始收周的薪資。




[16] 民國93316日 電話訪問周蓮香。此計畫報告已於民國85年(1996)出版,由周、廖、楊世主、潘具名。




[17] 同註179,廖鴻基表示。也在民國93322日 於吉興一街自宅訪問陳勁曄,獲得陳勁曄的證實,陳說尋鯨小組是簡稱,是研究期間慢慢叫出來的。




[18] 由周蓮香研究室內部資料顯示,陸續以差旅費、餐費、機車修理費等名目報銷約29萬。




[19] 民國93310日 於盧博基服務處訪問盧博梭。也獲得陳勁曄的證實,陳說:「董事長盧博基、總經理都很支持,指派我是因為我之前就與廖合作,他負責寫文字,我想辦法把它的文字轉成畫面來供電視播出,彼此間很熟。我在海軍14年,也是負責攝影。」




[20] 同註179,廖鴻基表示,以預支版稅的方式,以尚未出版的書,「鯨生鯨是」。向晨星出版社借錢,等書售出後,陸續由應得的酬勞中扣還。




[21] 同註192,周表示民國8616日 ,她與盧博基縣議員去見縣長王慶豐,把成果給他看,縣長認為可以發展觀光非常高興,贊助了20萬。游太郎,支援鯨豚活動研究,縣府金援〉《更生日報》(花蓮),19970107日 ,第2版。此點可證明,周是主動要求經費支援。陪同的有農業局長杜麗華,王慶豐當場以預備金支付20萬,77年度要編預算50萬。當時周也表示可以走商業賞鯨,杜也表明會協助突破法令限制。錢的支出方向,據周的研究室資料,支付廖、潘、楊人事費19萬。同註195,盧博梭表示,錄影帶名稱:「洄瀾的鯨研究成果發表」,長約20分鐘。




[22] 溫富振,東海岸發展賞鯨 不是夢想 花蓮各界成立社團 展開研究調查工作〉《中國時報》(台北),19960614日 ,17版。表示,「洄瀾的鯨」社團,成立於612日 ,籌備召集人是林琚環,受到鯨魚專家周蓮香的全力支持,成立目的是籌募經費。同註192,周也表示:「我由林琚環接待,住亞士都飯店,在花蓮客運2樓開募款記者會,名稱是:『洄瀾的鯨』。當天認識了盧博基、盧博梭。開完了也沒募到錢。」溫富振,乘風破浪看鯨戲 驚鴻一瞥現豚族〉《中國時報》(台北),19960615日 ,第宜花焦點版。表示出海的人都是義工,都是『洄瀾的鯨』成員。是否與625日 開始的「花蓮沿岸海域鯨類生態研究計劃」重疊?存疑。




[23] 漁津六號是9.5噸的二手小船。不願透露姓名的受訪者表示,買價50萬,由廖與周各出一半。




[24] 同註193,陳勁曄表示,5月底就開始出海做試驗性調查。




[25] 誰是計劃主持人這點有爭議,廖認為自己是主持人。但周認為自己才是,此點獲得當時參與研究者潘進龍、陳勁曄的證實。許悔之,研究小組 周蓮香教授領頭〉《自由時報》(台北)1996 0826 日,第5版。也證實。




[26] 潘任船長負責操船。潘說是一股熱誠沒有收費,周蓮香研究室文件顯示,船的租金、薪水都有支出。




[27]  楊世主,文化土地資源系畢業,因為熱愛鯨豚,由郭宗勝介紹,民國83年(1994)起在周蓮香研究室任職行政助理。參與澎湖與花蓮鯨豚調查、賞鯨商業化、黑潮基金會創始人之一。




[28] 姚與王時任周蓮香研究室研究生,參與人員可參考陳素梅,〈臺灣大「鯨」奇 東海岸在呼吸〉《自由時報》(台北),19960723日 ,第3版。




[29] 同註192,周蓮香表示因為有其他的計畫,只有上船2次。溫富振,〈東海岸發展賞鯨 不是夢想 花蓮各界成立社團 展開研究調查工作〉《中國時報》(台北)1996614,第17版。證實上船1次。




[30] 同註201的剪報。證實625日 開始於花蓮13趟,810日 至19日在石梯港10趟,石梯港住在林國正家,此點由田德財,〈海鯨號首航 石梯港外鯨喜 花蓮觀光事業新契機 當鯨躍出海面 彷彿摸得到 賞鯨人興奮〉聯合報》(台北)199777,第06版。出港的官方檢驗,同註193,陳勁曄訪問時表示,因陳與港檢所主管陳富順舊識,並未刁難。出航發現率90﹪。陳表示有2次去蘇澳港躲颱風。




[31] 不願透露姓名的受訪者表示,潘雖常見鯨豚,但以往見到就是驅趕或捕殺,也不知如何接近。前3次根本找不到,再來看到了就直衝而前,把海豚都嚇跑了,陳也漸漸適應潘的開船方法,掌握這艘船與海浪的關係,畫面才漸漸可看。




[32] 楊世主,跳躍的「鯨」嘆號花蓮海域熱情第三類接觸〉《自由時報》(台北)1996 0826 日,第5版。作者證明815日 下午,接觸並拍攝到虎鯨。同註204,表示民國85723日 在花蓮縣政府做第一階段成果發表會,農業局長杜麗華也有參加,表示很欣賞。日後杜介紹周等人去看王縣長,商業賞鯨時的排除官方阻力,都是由當天開始引發動機的。研究資料的歸屬權,所引發日後的糾紛,本報告不予收輯。證明文件可參閱第六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,主辦單位是農委會、省政府漁業局、交通部觀光局、臺北海洋生活館、台大動物系、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鯨豚委員會,贊助單位是山葉機車公司。時間是民國87523日 ,地點在台大應用力學館。其中『花蓮縣海域鯨豚海上調查』一文,列名的有周蓮香、廖鴻基、楊世主、潘進龍、李培芬。




[33] 陳素梅,東海岸「鯨」際奇航 成果豐碩獲讚賞〉《自由時報》(台北),19960917,第3。照片可看出出席者有周、廖、潘、楊。而報導中也證實周、廖、潘、楊都有發言,最讓觀眾情緒高昂的是錄影帶撥放時。參與者有農委會副主委林享能,他表示農委會會擴大支持鯨豚的調查。而王縣長認為鯨豚可以商業化,據周在訪問中表示,也是看完錄影帶後的感動。錄影帶日後的所有權爭議,圖利的行為,本縣誌不納入討論。




[34] 同註192,周蓮香表示,YAMAHA於民國86年(1997)起分3年捐贈540萬從事鯨豚調查,她選擇去台東做。(19971998年)此點可由李健果,東海岸新景點 賞鯨豚之旅新鮮派〉《聯合》(台北),19970315日 ,A44版。證實。周又表示當時游縣長出120萬,請她在宜蘭民國8788年(19981999)做鯨豚調查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laps44 的頭像
    tlaps44

    tlaps44的部落格

    tlaps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