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目 航空與海運
在航空運輸方面,花蓮臺北飛行時間約35分鐘,載客率約57﹪,[1] 民國92年(2003)底為止,有2家公司,每周95班飛機。花蓮高雄間約1小時,有2家公司,每週49班飛機。[2] 花蓮台中間約1小時20分,有1家公司,每周35班飛機。花蓮航空運輸在民國85年(1996)左右,因各航空公司著眼於對大陸通航的想像,大舉擴充機隊,國內線有80架飛機,使花蓮對外航空交通因而受惠,當時曾有一番榮景,飛機可通臺北、台中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、中正機場等地,如今隨著三通政策遲遲未能實現,再加上票價攀升而使載客人數不斷下降。[3] 911事件後,二手飛機價格暴跌,使得國內航空公司萎縮到4家,[4] 全部面臨龐大的營運虧損壓力。此外花蓮縣政府一直希望把花蓮機場提升為國際級機場,以通琉球或日本本土,但是日本觀光客來台,花蓮不是首選,所以10年只飛了17趟包機,一直沒有成功。期間曾開辦飛中正機場航線,亦未考慮到旅客需求因素,使這些政策一開始航空公司雖樂意配合,但之後便無法抵擋經濟現實,回歸基本面而停航。政府屢屢投資於硬體建設,其中代表是花蓮航空站於民國93年(2004)初落成啟用,但至今似乎未能達到吸引觀光客的目的。[5] 就國民旅遊角度而言,國內線票價過高應是利用率過低之主因。
花蓮港為人工開鑿而來,昭和5年(1930)興建,昭和14年(1939)完工,歷時九年。[6] 於民國51、62、66、80年(1962、1973、1977、1991)分期擴建完成,吞吐量增加170倍,但因花蓮腹地狹小、工商不振,花蓮港是以水泥、紙漿、砂石等原料為進出,[7] 對花蓮觀光業並未有太大幫助。其中花蓮輪於民國64年(1975)開始通航於花蓮港與基隆港之間,[8] 在北迴鐵路未通,蘇花公路危險、耗時之歲月,[9] 花蓮輪提供了很好的交通替代。[10] 年收入2億,每趟可載1,000人及車輛140輛左右。[11] 後因北迴鐵路出現而營業受嚴重衝擊,[12] 直至民國72年(1983)擱淺於美崙鼻海邊,[13]解體以終。今日花蓮港仍以重污染之大宗物資運輸為主,對於花蓮國民旅遊業之發展,除近年來賞鯨業稍有利用之外,並未扮演任何角色,甚至因砂石大量運輸等因素,嚴重衝擊花蓮海濱地帶之旅遊業發展,成為花蓮地方關注之議題。惟花蓮港務局亦積極配合縣府發展觀光之政策,近來構思轉型方案,包括釋出閒置土地、營造觀光碼頭、改變運輸車輛行車動線等,期能為花蓮觀光業帶來新氣象。
[4] 郭錦萍,〈某國內線 實際股價接近零 四家業者 八年載客數掉一半 機隊卻從49增至 80架 累計虧損約兩百億〉《聯合報》(台北),2004年02月12日 ,第A9版。報導國內線載客人數,由民國85年的1,756萬人次,降到民國92年的950萬人次。
[8]《臺灣交通回顧與展望》,頁 418。民國64年(1975)7月26日 首航。但是基隆訊,〈第三交通走廊 花蓮輪今首航〉《聯合報》(台北),1975年7月20日,第03版。則表示7月20首航。當時由日本購來二手內湖渡輪,連標示、廣播都沒有中文化就倉促營運,其中當時省主席介入牟利傳聞,始終不絕。
[10] 花蓮輪剛開始是早上9點自基隆開出,下午3點從花蓮駛回,票價250元,軍警學生80﹪,兒童50﹪。臥舖收350元或450元,來回95﹪。本報訊,〈花蓮輪新票價 下月一日實施〉《聯合報》(台北),1975年9月19日,第03版。後來改成晚上9點或10點離開花蓮,航行時間約4小時,常常延誤。有時因應日光時間與東北季風,時間會調整。春節期間會加班。
[12] 綜合報導,〈北迴鐵路第一天 各班列車大爆滿〉《聯合報》(台北),1980月2月3日 ,第03版。表示北迴線營運後,營業額只有原來的1/3。因為票價、方便性、舒適度都遠遠落後鐵路,結束營業只是遲早。也曾計劃轉至高雄澎湖或台南澎湖間營業,但都未成功。
[13] 民國72年(1983)4月19日 觸礁擱淺於花蓮港附近美崙鼻。花蓮訊〈花蓮輪擱淺傾斜 船內車輛全泡水〉《聯合報》(台北),1983年4月22日,第03版。船長郭坤龍表示因閃避漁船擱淺。該輪拖至香港待修期間又撞壞碼頭,為香港政府拍賣以終。中興新村訊,〈正泰水泥等公司貸款 償還問題大致已解決〉《聯合報》(台北),1984年6月25日,第02版。
留言列表